保護傳統村落 推進鄉村振興
來源:住建部 發布日期:2022-07-28 瀏覽次數:512
傳統村落承載著人們綿長的情思鄉愁,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工程,使廣大農村地區眾多歷史建筑、傳統民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傳承。同時,各地在積極保護的基礎上,不斷推進活化利用、以用促保,進一步增強了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內生動力,使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發揮了積極作用。
實施集中連片保護 提升整體集聚效應
古村新韻,文脈悠悠。一座座古村落展示著農耕文明的輝煌,充盈著淳樸厚重的氣質,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與社會價值。
2012年,我國建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制度,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工程。通過多年努力,扭轉了傳統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使歷史建筑、傳統民居和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傳承。同時,各地在積極保護的基礎上,不斷推進活化利用、以用促保,不僅留住了最美鄉愁,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更激發了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內生動力,使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今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印發通知,要求做好2022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確定北京市門頭溝區等40個縣(市、區)為2022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
如果說過去10年我國傳統村落保護是以健全保護名錄、摸清家底為重點的1.0版本,那么,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是保護與利用并重、以用促保的2.0版本,對實現“串線成片”“整體推進”將產生明顯的資源整合效應和集聚發展效應。
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是對區域性、特色化傳統村落的集中展示和總體呈現。以縣域為單位把這些相對集聚的村落聯結在一起保護利用并加以示范,是對區域特色村落文化的集中展示,有助于民眾更好理解傳統村落蘊含的文化特質。
同時,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是對區域性、特色化傳統村落經濟發展的統籌規劃與分類指導?,F有單個村落保護與開發模式下,各地確定的發展定位、重點任務等工作往往具有相似性,容易導致“千篇一律”,不利于持續保護利用。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則讓各地站在更高的層面,總體統籌和科學把握傳統村落連片保護的整體風貌與定位,進一步細化明確“每一片”建設的具體任務和應發揮的作用,有效避免重復建設,促進差異化協調發展,最終形成“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保護效果。
此外,在傳統村落發展空間資源有限的背景下,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架起了傳統村落間優勢互補的橋梁,有助于整體集聚提升。
歷經千年滄?!鹘y村落保護需要財政支持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試點示范工作。例如,2020年,山西省晉城市成為全國首批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之一,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5億元。2021年,山西省財政下達省級傳統村落保護專項資金1億元,支持晉城國家試點和6個省級試點開展傳統建筑修復改造、基礎設施改造、人居環境改善和特色產業發展,支持249個傳統村落完成數字博物館建設。
這些資金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吸引了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保護傳統村落,有力支持傳統村落完善村內供水、垃圾污水處理以及消防、防災避險等設施,使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財政支持對于促進傳統村落的整體發展具有積極引導作用。強有力的支持力度,不僅能讓集中連片示范縣建設獲得資金保障,也能讓社會資本看到政府支持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決心,進而形成更好預期下的投資信心,有助于撬動和吸引其參與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建設,形成更廣闊、更持續的市場化動力機制。
當然,財政支持在吸引社會資本“進場”的過程中,也應發揮各地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明確社會資本參與的細則,探索形成具有各地特色的做法。例如,可以通過“整體打包”的方式,把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加以統籌,以相應權限讓渡節約投資成本等方式,讓社會資本產生更加直接的帶動效應。
以用促?!≡鰪妭鹘y村落保護內生動力
傳統村落保護還須活化利用、以用促保,不斷增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各地在傳統村落保護基礎上積極推進活化利用,充分挖掘傳統村落的自然山水、歷史文化、田園風光等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僅2020年列入國家保護名錄的中國傳統村落就接待游客3.6億人次,有力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帶動了鄉村振興,增強了文化自信,使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時代不斷發展,傳統村落需要在保護中傳承發展。傳統村落是活著的歷史,保護傳統村落既需要保留原始風貌,又要滿足生活在其中的村民對更好居住環境的需要,因此,在保護傳統村落過程中,應更好改善村民生活,讓傳統村落保護更有依托,進而實現物質和非物質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
例如,2017年,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龍潭村僅剩下不足200人留守,通過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吸引國內外100位人才落戶成為“新村民”,通過盤活閑置農房等資源,發展生態農業、文創旅游、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等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業內專家表示,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將會形成一批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路徑和方法,并在保護過程中產生可復制推廣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經驗和模式,進一步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向縱深發展。
一是有助于實現傳統村落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提檔升級。一方面,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不再是一個村落的“單兵突進”,而是多個村落或一群村落的“整體推進”,會產生明顯的資源整合效應和集聚發展效應;另一方面,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突出強調“保護”基礎上的“利用”,把原有部分地方的“老屋拯救”提升為“活化利用”,其蘊含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
二是有助于村落整體環境的根本性改變。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不僅能有效改善村落人居環境,展現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而且能更好地展現文化元素,達到推介提升文化之美的知曉度、認同度和參與度的目的。
三是有助于促進傳統村落“文化+”的融合發展。傳統村落發展的基點在于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如何將文化與自然融合,將文化與產業對接,是各地在傳統村落保護中要解決的重要發展命題。
四是有助于增加村落居民收入、促進共同富裕。傳統村落的一磚一瓦既具有文化價值,也可以轉化為經濟價值。村落公共資源屬于集體成員共有,各地要明晰資源產權,讓村民在村落發展中獲得收益,即廣大村民應該從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中獲取“分紅”。同時,各地在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中,要高度重視產業發展,進一步增加村民就業機會,在促進村民在本村就業的同時,讓一部分有想法、有能力的村民抓住村落發展的契機,創新創業。
從擺脫“臟亂差”到追求鄉村美,傳統村落保護留住了鄉親、護住了鄉土、記住了鄉愁、促進了發展。要堅持尊重鄉村發展規律、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異、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確定示范目標任務。要堅持縣域統籌,積極引導設計下鄉,整合政策資源和社會資金,盤活鄉村特色資源,形成以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方法路徑,總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和模式,并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機制,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可持續發展。
前不負先人的創造,后不負來者的期望。把傳統村落這一活著的歷史文化傳承接續下去,決不能是一時之功,而需要持之以恒。要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情懷,統籌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傳承,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新中華文明持續發展增添動力,讓古老的鄉村彰顯出新時代的魅力和風采。
轉載自住建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