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高新區打造農村改廁“升級版”提升“廁所革命”后續管護
來源:山東省住建廳 發布日期:2022-10-08 瀏覽次數:510
農村廁所革命“三分建,七分管”。近年來,聊城高新區按照“五年三步走、持續抓改廁”的計劃,在全區完成17226戶改造任務的基礎上,著眼建管銜接,通過對改廁建設、管護服務、處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產業鏈運營管理模式,改廁成果真正惠及千家萬戶。
一、建立“五化”機制,解決村民后顧之憂。以“便民惠民利民,不給群眾增負擔”為根本原則,聊城市高新區接續投入資金900萬元,探索建立起“標準化管理、智能化運行、科學化處理、全程化跟蹤、規范化提升”的后續管護運行機制,實現對全區農村旱廁用戶的全覆蓋、全過程、長效化服務。一是管理標準化。按照“自動化、花園式”的理念和標準,規劃建設鄉鎮糞污無害化收集站點,落實并執行“戶收集—村轉運—鎮管理—區監督”的流程標準。二是運行智能化。區、鎮、村“三位一體、共建共管”,建成“智能化后續管護和互聯網+大數據”信息系統管理平臺,實現“農戶即時在線報修、報抽,第三方上門服務”協同運行的目標。三是處理科學化。針對改廁需求,全區配備小型三輪吸糞車10余輛,大型抽吸車1輛,無害化作業車1輛,把糞污處理的“固定式”變為“移動式”,重點解決了村莊布點多、建設污水處理場難度大的矛盾,探索出糞污“移動式無害化處理,小地方資源利用閉合”的有效模式。四是監管全程化。實時更新改廁臺賬,納入智能化監管,有關設備安裝監控定位,不僅監控行動軌跡避免隨意傾倒,也可對入戶抽吸過程可視化監管,農戶的報抽、報修實現數據化登記、智能化服務。五是提升整體化。通過“五個統一”措施,統一宣傳、統一規劃、統一設備、統一處理、統一服務,持續健全并完善“五有”長效機制,實現“政府出資保障,第三方運營服務,百姓監督受益”的動態監管、長期服務、規范提升的目標。
二、搭建“智慧”平臺,廁所管護精準高效。小廁所事關大民生,聊城市高新區在開展農村公廁改造提升過程中,創新工作思維,打造農村公廁長效管護平臺項目,通過信息化管理,有效提高公廁化糞池處理率、抽糞車清運效率,減少巡查成本,極大降低了政府廁管運營成本。一是建設智能平臺,補齊短板促提升。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打造戶廁智能管護平臺,對戶廁信息、日常管護動態數據統一錄入、自動監控、云端存儲,形成大數據,為長效管護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和動態監管依據,有效解決糞污的后期抽取、轉運、存儲和無害化利用等環節存在的問題,實現對農村廁所的精細化。二是總結環節規律,管控服務更精準。信息系統管理平臺形成了大量報抽、報修數據,通過對大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出抽吸周期、易損部件、維修時段、車輛運行、糞污處理效能等環節的規律,進一步加強作業人員培訓的精確度,提高管護服務的標準度。同時,通過信息系統實時更新改廁臺賬,進行智能化監管,有效連接線下管護隊伍,確保“廁所滿了有人抽,糞污處理有人管,廁具壞了有人修”。
三、推廣按需“點單”,規范改廁提升質效。聊城市高新區成立了以管委分管領導為組長的改廁規范提升工作專班,建立區、鎮、村三級聯動機制,定期召開改廁農戶參與的專題會議,改廁農戶參與進來,按需“點單”,力求農村廁所“改得滿意、用得安心、護得周全,管得長久”。一是總結經驗,制定提升方案。在2020年完成許營鎮李樓村、顧官屯鎮宮莊村試點村改廁規范提升基礎上,結合當前農廁使用存在的問題,制定《高新區農村改廁和規范提升實施方案》,計劃投資800余萬元,利用兩年時間對全區改廁農戶進行全面規范提升,2022年投資400余萬元完成了5000余戶改廁規范提升,通過對沖廁方式的提升,解決了沖廁設備易損壞的“頑疾”。二是以人為本,強化宣傳引導。做好入村宣傳引導工作,村級宣傳欄和村民公約、發放宣傳頁、明白紙、播放“村村響”等方式,讓農戶樹立“誰擁有、誰使用、誰受益”的主人翁意識,并深入了解規范提升的具體政策和有關要求。三是按需“點單”,服務精準到家。通過不斷探索調研,結合李樓、宮莊試點村以及其他縣(區)的先進經驗做法,在保證使用安全前提下,選取電機式沖廁和腳踏式沖廁兩種方式進行規范提升。讓群眾根據實際需求自愿選擇,逐戶實施整改,把改廁這項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里。
圖:高新區許營鎮農村改廁服務站
圖:旱改廁廁具服務站內標準化管理
圖:移動式無害化集中處理
圖:通過管護大平臺監管,實現實時監控車輛運行軌跡,嚴格實施標準化流程。
圖:農村廁所全面規范提升
圖:規范提升方式一,通過腳踩閥可實現腳踏式沖廁
圖:規范提升方式二,通過點擊防水開關后,廁具自動出水,實現電機式沖廁
?轉載自山東省住建廳,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