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 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來源:住建部 發布日期:2023-02-16 瀏覽次數:375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睔v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近年來,各地致力于處理好城鄉建設和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關系,通過“互聯網+”手段,全面提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管理的信息化與智慧化水平,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掃描測繪?建立信息檔案
??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明確要求“對各類保護對象設立標志牌、開展數字化信息采集和測繪建檔?!?/span>
??近年來,廣東省廣州市對歷史建筑和部分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三維激光掃描測繪、建檔工作,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提供技術支撐。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與傳統測繪方式相比,數字化測繪建檔方式具有效率高、精度高、完整度高的技術優勢。
??歷史文化街區測繪建檔工作中,廣州市在已有移動測量技術的基礎上,定制開發高精度車載移動測量系統,高效采集道路沿線高精度、高密度的三維真彩色點云數據及360度實景影像。車載移動測量系統融合高精度慣性導航系統、高速激光雷達,提高了測量精度和數據獲取效率,有效支撐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測繪建檔、虛擬展示和保護宣傳工作。
??河北省廊坊市也組織技術人員對城區內的歷史建筑進行三維激光掃描測繪和建檔,讓每一棟歷史建筑擁有了自己的數字化測繪檔案。
??位于廊坊市永華東道的老天橋是連接城市南北的主要通道,承載著很多廊坊人的記憶。廊坊市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和傾斜攝影測量等技術,及時獲取老天橋的點云數據及三維坐標信息,通過繪圖軟件、模型制作軟件等,轉化為三維模型及線、面、體等各種圖件數據,獲得精細的實景三維模型,完成了老天橋所有構件及其空間位置關系的勘查與測量。
??數字化測繪檔案為歷史建筑平面圖、立面圖、精細三維實景和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活化利用和精細化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使得百年老天橋擁有了“身份證”,讓歷史建筑“活”起來,為留住城市文化印記、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增添了數字內涵。
打造場景?激活文化基因
??應用場景多樣化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提供了數字化新路徑。部分地區將數字化場景和古城保護結合起來,構建了家底清晰、標準統一、動態高效的歷史文化資源“一張圖”,讓數字化的“新”和歷史性的“古”找到了共存的空間。
??部門職能交叉管理難、古城更新風貌管控難、文物風險監測預警難、文化資源活化利用難……浙江省紹興市紹興古城的保護利用面臨著這些難題,而全新的數字化應用場景則巧妙給出了解題答案。
??紹興市越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應用通過對紹興古城進行全域掃描、矢量建模、定期更新及歷史建筑的高精度測繪建檔,建立了古城實景三維底圖,集成數據資源302類,涉及市、區兩級部門共34個,摸清了古城“家底”。在此基礎上,該應用以“1”個三維實景底圖疊加“N”個資源數據圖層方式,構建數字孿生底座,實現一圖總攬、多層協同的共建模式,打造出區域綜合智治樣板。整個應用包括全域數字化保護、城市更新項目風貌管控、不可移動文物智慧監管、文化基因解碼利用、文商旅融合服務五大場景。
??全域數字化保護場景經過“全息掃描”,讓9.09平方公里古城內的單體建筑、歷史街區等都有了云上的“孿生兄弟”,古城的格局、風貌肌理,甚至建筑形態與色彩,都可以真實呈現;城市更新項目風貌管控場景則是古城“顏值”的數字“管家”,對于空間布局是否合理、建筑高度是否合適等方面有疑問,通過它都一目了然,并能夠以此科學決策建筑的“去”和“留”;不可移動文物智慧監管場景則通過數字賦能、智慧監管,給紹興古城管理人員安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
??“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應用上線以來,越城區進一步優化了古城保護利用機制,提高重大項目科學決策效率,實現歷史文化保護智能化、常態化,服務群眾實現全覆蓋?!毕嚓P負責人表示,今后越城區將繼續以實用、實戰、實效為導向,迭代升級各個應用場景,進一步激活文化基因,打造文脈傳承古城樣板。
搭建平臺?實現科學管理
??在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過程中,部分地區應用GIS(地理信息系統)、物聯網等新技術,建設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歷史文化資源管理平臺,通過整合相關數據,實現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科學管理。
??去年2月,江蘇省連云港市啟動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平臺項目,包括標準規范體系建設、數據庫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一張圖”應用系統等。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搭建管理平臺能夠全面整合全市歷史文化資源,為相關決策提供數據支撐,是落實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生動實踐?!?/span>
??據了解,連云港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平臺項目于去年9月完成一期建設并試運行。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和途徑,可以整合名城申報工作中的各類要素的基礎資料,構建連云港市歷史文化名城資料庫,實現全市歷史文化資源的智慧管理、科學分析、決策支撐、動態監測等功能。
??“一期系統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圖上名城、名城管理、統計分析、考古工作、政策法規、文獻著作以及系統管理七大模塊?!毕嚓P負責人介紹說,圖上名城模塊以電子地圖、影像地圖為基礎框架,實現點、線、面各類保護要素的顯示與交互操作,提供資源管理、全局搜索以及地圖工具等常用工具組件,同時可實現相關規劃成果統一管理,為編制規劃提供數據支撐。
??相關負責人表示,連云港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平臺全部建設完成后,會在滿足數據查詢基礎上,兼顧數據的監管工作;與現有安全監控等平臺進行對接,實現數據共享;通過建設平臺匯集歷史文化名城所有保護要素,搭建管理和保護的基礎數據庫,更好地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管理和保護。此外,還可推廣應用平臺信息和數據,使得歷史文化資源更好地為公眾熟知、更好地服務公眾。
??同樣,去年6月,山東省聊城市推動建成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平臺,基本實現對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街區的檔案管理,對歷史建筑、古樹名木的動態監測和保護,助力加強對全市歷史文化名城各類保護要素的管理。據介紹,該平臺分為管理端和公眾端,其中管理端用于對各類保護要素進行管理,公眾端用于展示名城保護成果和歷史文化。
??在管理端,管理人員利用GIS技術,通過一張圖建設、專題數據庫建設,將名城、名鎮、名村等的保護規劃進行落圖展示和利用,將歷史建筑、古樹名木的測繪建檔數據整理入庫,實現數字化管理,并安裝監測歷史建筑、古樹名木的攝像頭,實現動態監測。同時,針對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建筑等保護要素,實現各縣(市、區)數據線上交匯功能以及市級保護對象的申報管理,設置科研申報管理功能,實現線上申報、線上審批等。此外,平臺還開發了針對歷史街區、歷史建筑的修繕、提升等項目全流程管理功能模塊,實現項目全流程、透明化管理;設置歷史建筑第三方線上巡檢功能,實現保護對象現狀實時備案,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開發數據駕駛艙,用于全面展示保護對象及項目進度信息。
??在公眾端,市民可以通過古韻河流、大美古城、全民參與等欄目,了解保護規劃、保護名錄、政策法規等方面的信息。在古韻河流欄目中,平臺重點對大運河文化和黃河文化進行專題展示,充分利用兩河歷史文化挖掘的成果,展現聊城市“因黃河而生、因運河而興”的歷史文脈;在全民參與欄目中,市民可以通過拍照、拍視頻等方式,隨時隨地參與到名城保護中來,增強全民保護意識;在大美古城欄目中,平臺通過VR(虛擬現實)、GIS等方式,對古城現狀、古城業態進行全方位展示。
轉載自住建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