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按下城市更新“加速鍵”
來源:山東省住建廳 發布日期:2023-03-31 瀏覽次數:391
近年來,昌邑市搶抓濰坊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機遇,將城市更新作為提升城市能級活力的重要抓手,堅持高標準規劃、整體性布局、通盤式推進,推動城市品味度、時尚度、承載度持續提升,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廣大群眾。城市更新,讓昌邑“更”新。
積極響應號召,科學謀劃實施。
堅持謀定而后動,以寬視野、大格局搞好工作統籌推進和整體擺布。一是高位推動。成立市城市更新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構建“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個專班、一名聯絡員、一抓到底”的“五個一”工作推進機制, 每個項目都有縣級領導包靠,日跟蹤、周調度、月總結,為項目順利實施提供堅強組織保障。二是一體謀劃。突出規劃引領,做優項目設計,聘請濰坊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標準編制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謀劃打造了總投資200億元的文山、濱河等6個片區,將23個城建領域歷史遺留問題項目全部納入,把項目化推進與大片區開發有機結合,加強分區分類規劃引導,推動實現人居環境和城市品質的整體“雙提升”。目前各片區實體工作已全面鋪開。三是創新模式。實行“政府主導、公司化運營、市場化運作”模式,發揮國有平臺公司作用,聘請上海、濟南等地的專業機構、專家團隊參與,以創新思維破解要素制約。其中,城南片區獲得銀團授信15億元、到位4.4億元,為全省縣域城市更新首筆銀行貸款、首筆綠色信貸、首筆緊密型銀團貸款、授信時間最長貸款、利率最低貸款。
做好城市體檢,注重內外兼修。
“無體檢,不更新”,積極探索構建城市體檢評估與城市更新有效結合的聯動模式。昌邑市始終把民心所向、民生所需作為城市更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積極作為、創新突破,通過徒步巡查、聘請“城市管家”等方式查漏補缺除死角,并新增了老舊小區改造、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老舊管網改造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專項體檢內容,堅持內外兼修,下足“繡花功夫”,推動群眾居住環境加快改善,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內涵品質持續強化,外在顏值顯著提升。為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認真抓好地下管道安裝鋪設和雨污分流改造,不斷完善城市排水體系建設,共建成排水管道達到250.9公里,建成海綿城市7平方公里,將雨污分流比例提升到了95%,有效疏通了城市的“大動脈”;更新改造老舊燃氣管道30多公里、蒸汽換熱站36個、蒸汽供熱管網約7公里,惠及群眾1.4萬余戶;在前期改造完成14個老舊小區的基礎上,對140個未改造的老舊小區制定完善方案,成熟一個、實施一個。推動環衛、綠化、路燈等實現整體提升,今年新建成投用星級公廁4座、建設口袋公園6處,在把更多“零角碎邊”變成“金角銀邊”,讓廣大市民的幸福感“放眼可見、觸手可及”。
堅持以人為本,彰顯人文關懷。
昌邑將征遷作為城市更新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以“拆”促“動”,以“動”促“活”。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堅持依法依規、陽光公正,堅持不開口子、不破底線,一把尺子量到底,在經濟上,評估和安置標準就高不就低,最大限度讓利于民,讓被征遷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在生活環境上,讓群眾搬出“臟亂差”的居住環境,從此告別“蝸居”、住進清潔干凈的樓房,真正做到了和諧征遷、滿意征遷,許多存在10多年的遺留問題一舉破解,騰出發展空間550余畝。
下步,昌邑市將城市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場,加速優化規劃建設治理,加力完善城市功能,扎扎實實推動城市更新項目建設,凝心聚力為人民群眾打造更加舒適優越的生活空間、更加靚麗優美的生態環境,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轉載自山東省住建廳,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