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領域“揭榜掛帥”創新成果選編(三)
來源:山東省住建廳 發布日期:2023-02-02 瀏覽次數:446
2022年,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扎實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領域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組織實施重點改革任務“揭榜掛帥”創新攻堅。各“揭榜”單位對標國內一流標準,勇于攻堅、善于創新,形成了一批“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市場主體普遍歡迎”的創新成果。為擴大改革舉措知曉度和受益面,現將部分創新成果公布如下,供學習借鑒。
創新成果?
濟南市推行抗震設防智慧審批
揭榜單位:濟南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工作舉措:為破解抗震設防審批專業門檻高、審批效能低、數據不共享等問題,濟南市行政審批服務局開發濟南市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平臺,通過數字賦能,實現抗震設防智慧審批。
一是審管協同實時化。聯通濟南市抗震設防管理平臺與濟南市行政審批服務平臺、濟南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由審批部門和監管部門共同使用,雙賬號登錄,審批信息和監管信息實現雙向無障礙實時傳送。審批部門使用系統進行智能審批,監管部門使用監管賬號登錄后可實時獲取審批結果開展事中事后監督。
▲ 開發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平臺
二是資源共享數據化。建立地震成果數據庫,集成全市10244平方公里的第五代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705.57平方公里的地震小區劃成果、99.76平方公里的區域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活斷層探測結果等眾多基礎成果形成“GIS一張圖,打通業務堵點。
三是數據比對智能化。通過將地震專業數據與信息化技術充分融合,使用大數據和智能決策實現自動核對地震成果數據庫智能生成抗震設防參數。系統通過AI+RPA技術自動調用CAD軟件,提取項目土地勘測定界圖中的邊界坐標數值,再通過ARCGIS軟件完成直角坐標到經緯度坐標的轉換,并結合“GIS一張圖”與計算邏輯智能確定最精準的地震峰值加速度與反應譜特征周期參數,最終自動生成完整的《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確定核準書》。
▲ 系統自動生成抗震設防要求確定告知承諾書
工作成效:用“機器審”代替“人工審”后,從落圖到審核出證全流程只需要5分鐘,實現即時辦理。截至目前,已有28個項目受益,平均每個項目節省評估時間1個月,累計節約評估資金約450余萬元。
創新成果?
青島市推行“市政公用報裝一件事”
主題服務
揭榜單位:青島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工作措施:青島市聚焦市政公用設施報裝信息共享不暢,相關審批服務事項多次申請、多頭審批、多趟跑腿等問題,創新市政公用報裝涉及的各類審批服務事項“一事全辦”,打破“多頭報裝”、逐項審批模式,實現一次申請、一次審批、聯合踏勘、一次辦結。
▲ “12+N合一”事項清單
一是實施市政公用報裝“12+N合一”。在供水、排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有線電視7個市政公用報裝事項和涉及的5個審批事項集成化辦理基礎上,增加信號燈遷移、路燈遷改等可能涉及的協調事項,形成市政公用服務“12+N合一”模式,打造了聯合報裝升級版。
二是完善工程審批系統功能。升級工程審批系統市政公用服務模塊,與22個業務系統互聯互通,通過“智能感知”功能自動篩選出市政公用報裝需求獲取項目,審批部門和專營單位及時掌握項目進展動態,提前籌劃管線接入位置和施工工期,并提醒建設單位審批和服務節點,為企業節省辦理時間,實現效率最大化。
▲ 市政公用服務事項全部納入系統管理
三是開展市政公用報裝“全生命周期”服務。項目完成規劃審批后,行政審批部門牽頭專營單位主動與建設單位溝通,完善項目周邊區域管網建設,為后續接入做好指導服務。工程施工前,各專營單位根據管線規劃、施工周期、現場條件等情況,聯合制定施工計劃,組織施工單位對紅線外配套工程實行同步開挖、安裝、回填。驗收通過后,按項目需求提供接入服務,實現供水、排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有線電視有序接入,并轉入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管理“一張網”。
工作成效:通過系統集成、同步施工,每個工程至少節省1個月時間,審批環節精簡20個,申請材料減少7項,每百米掘路費用可節省10余萬元。
創新成果?
濟寧市推行社會投資一般工業和房屋建筑類項目開工審批“一件事”
揭榜單位:濟寧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嘉祥縣行政審批服務局、金鄉縣行政審批服務局
工作舉措:濟寧市持續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大力實施“階段事項合并、審批流程精簡、幫辦服務優化”,創新打造社會投資一般工業和房屋建筑類項目開工審批“一件事”。
一是以“精簡合并”為主線,打造極簡審批流程。將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三個階段合并為“工程建設許可”一個階段,推出“極簡版”流程圖;將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從賦碼備案到施工許可11個事項合并辦理,制定《開工審批“一件事”事項材料清單》,實現全流程辦理;將開工前事項辦理結果整合為一張“開工綜合許可證”;并印制二維碼,加載從立項到施工許可相關審批信息,方便審批、監管部門可掃碼核驗。
▲ 開工綜合許可證
二是以“窗口前移”為重點,提供精準幫辦服務。設立投資項目幫辦代辦服務辦公室,組建市縣鎮園四級幫辦隊伍,建立重點事項、難點堵點問題督辦制度,確保在限定時間內辦理;圍繞企業群眾需求,主動提供政策咨詢、引導、幫辦代辦和流程優化等服務;強化“項目保障”舉措,定期調度項目進展情況,常態化開展“網格化”服務,梳理惠企政策121項,對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相關費用實行證費分離、告知承諾制,大幅減輕了企業開工負擔。
▲ 幫辦代辦下沉一線提供服務
三是以“網上運行”為抓手,實現全程在線審批。將工程建設全流程行政審批和涉及的評估評審等事項全部納入線上辦理,推行全程電子化辦理新模式,實現項目申請人從提出申請到辦結全過程可查詢、可追溯;發揮工程審批系統對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監管作用,實時監測項目手續辦理情況,進行審批節點控制,對異常情況及時督辦,對審批超時的采取“亮燈”預警提醒,實現審批與監管信息實時推送和無縫銜接,進一步提高監管效能。
工作成效:申請人只需要到一個窗口、填一張表單、交一套材料、走一個流程,即可實現全流程辦理,讓“開工那些事”變為“開工一件事”,審批時限由22個工作日壓減至6個。截至目前共有51個項目通過“一件事”模式辦理開工手續。創新做法被新華社刊發肯定,被山東省新聞聯播宣傳報道。
創新成果?
威海市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標準化
揭榜單位:威海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主要舉措:威海市堅持問題導向,從企業角度出發,建立健全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的長效機制,制定了威海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標準化工作實施方案,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標準化。
▲ 編制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標準化工作實案
一是推行清單標準化。通過采取合并審批服務事項、轉變管理方式等措施,威海市主要審批服務事項個數由48項減少為25項,并且規范了工程建設項目主要審批服務事項名稱,制定全市統一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事項清單。
二是推行事項標準化。針對工程建設項目每個主要審批服務事項均出臺1個規范審批工作的文件及1個明確全市統一辦理標準的通知,編制全市統一的標準化手冊,包括事項要素標準化、申報標準化、審批標準化、結果標準化。
▲ 標準化實施前后申請材料對比
取得成效:提升項目辦理體驗感,改變了以往不同區域同一階段事項、表單、材料、辦事流程、審查標準等不一致的問題;提高項目申報便利度,企業群眾需要辦理的工程建設項目主要審批事項由48項減少為25個;申請表單填報要素總數由1536個減少為646個,累計減少890個,減少占比58%;申請材料總數由273個減少為189個,累計減少84個,減少占比31%;辦理時限總數由207個工作日減少為97個工作日,累計減少110個工作日,減少占比53%。
創新成果?
聊城市推行工程建設項目“測、驗、登”合一
揭榜單位:聊城市行政審批服務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工作措施:聊城市持續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制定“測驗登”合一辦理暫行實施方案,通過加強系統互聯互通,進一步優化辦理程序,實現了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多測合一、多驗合一、驗登合一”的協同辦理,提升了企業辦理便利度。
一是加強系統建設,實行一鏈化辦理。以聊城市工程審批系統為主干,聯通不動產登記系統、數字化圖紙全程監管系統、“多測合一”網上服務大廳等系統,通過關聯項目立項代碼直接調取項目前期資料、結果證照、竣工圖紙及測繪成果,實現了數據的有效共享使用。
▲ 實現工程審批系統與不動產登記等業務系統互聯互通
二是加強流程再造,推進標準化實施。統一測繪數據標準,將規劃核實、土地核驗、人防工程驗收及地下管線竣工檔案備案等測繪業務(含不動產實測繪)整合為一個“竣工登記測繪”事項。整合竣工驗收事項,將竣工驗收登記階段的事項整合為竣工驗收登記、房地產開發項目建設條件核驗兩個事項,按照并聯推進模式,行政審批部門牽頭實施聯合驗收,住建部門牽頭開展建設條件核驗,不動產登記部門負責辦理首次登記。
▲ 申請人同步取得竣工驗收與不動產登記成果
三是加強過程指導,實施精準化服務。將竣工驗收時的現場勘驗調整為施工過程的多次現場指導,在發放施工許可證書、規劃驗線、內部安裝、主體驗收4個節點,由審批、住建、自規、城管等部門結合驗收要求主動為企業提供上門服務,通過發放竣工驗收告知書、現場指導等措施,幫助企業把問題解決在聯合驗收前,提高驗收通過率。
工作成效:截至11月底,已組織33家測繪機構入駐聊城市“多測合一”網上服務大廳,測繪總用時平均縮短30-50%,測繪費用減少20%以上。驗收登記流程進一步簡化,與企業發生互動的辦理環節在原分步辦理的基礎上由9次降至4次(企業提出申報、牽頭部門主動發起現場勘驗、反饋整改意見、出具結果意見),申請材料由39份壓減至18份,項目聯合驗收一次性通過率提升到65%。
創新成果?
滕州市將結建防空地下室要求納入
建設用地規劃條件
揭榜單位:棗莊市滕州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工作措施:滕州市進一步優化結建人防工程審批流程,將人防設計要求納入建設用地規劃條件,實現人防事項全面融入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等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
一是制定方案理機制。出臺《關于人防審批事項融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的通知》,從簡化申請材料、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破解工作難題等方面,提出優化措施,建立協同推進機制,明確改革措施、部門職責、工作流程,促進改革措施落實落細。
▲印發《關于人防審批事項融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的通知》
二是納入條款明標準。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在出具《建設用地規劃條件》時,對位于城市規劃區內的建設用地,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要求”條款中,明確需按照不低于工程建設項目規劃批準的地面建筑物總面積7%的標準建設防空地下室(按規定不需要建設的除外),告知建設單位在編制規劃設計方案時,統籌防空地下室相關建設內容。
三是事項集成提效能。通過建設工程規劃類許可證核發(含工程規劃、鄉建、應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項目報建審批)、竣工驗收(含人防驗收備案、竣工驗收備案、檔案驗收、消防驗收或備案)“合并辦”,結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審批、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核發(含人防工程質量監督手續)“并聯辦”,實現人防審批事項融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
工作成效:理順了“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和“工程建設許可”階段的人防工程建設要求,確保建設單位拿地后即全面了解項目建設內容,有利于統籌建設時序和資金安排。截至目前,滕州市已出具《建設用地規劃條件》56件,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16件,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2022年,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扎實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領域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組織實施重點改革任務“揭榜掛帥”創新攻堅。各“揭榜”單位對標國內一流標準,勇于攻堅、善于創新,形成了一批“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市場主體普遍歡迎”的創新成果。為擴大改革舉措知曉度和受益面,現將部分創新成果公布如下,供學習借鑒。
創新成果?
濟南市推行抗震設防智慧審批
揭榜單位:濟南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工作舉措:為破解抗震設防審批專業門檻高、審批效能低、數據不共享等問題,濟南市行政審批服務局開發濟南市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平臺,通過數字賦能,實現抗震設防智慧審批。
一是審管協同實時化。聯通濟南市抗震設防管理平臺與濟南市行政審批服務平臺、濟南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由審批部門和監管部門共同使用,雙賬號登錄,審批信息和監管信息實現雙向無障礙實時傳送。審批部門使用系統進行智能審批,監管部門使用監管賬號登錄后可實時獲取審批結果開展事中事后監督。
▲ 開發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平臺
二是資源共享數據化。建立地震成果數據庫,集成全市10244平方公里的第五代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705.57平方公里的地震小區劃成果、99.76平方公里的區域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活斷層探測結果等眾多基礎成果形成“GIS一張圖,打通業務堵點。
三是數據比對智能化。通過將地震專業數據與信息化技術充分融合,使用大數據和智能決策實現自動核對地震成果數據庫智能生成抗震設防參數。系統通過AI+RPA技術自動調用CAD軟件,提取項目土地勘測定界圖中的邊界坐標數值,再通過ARCGIS軟件完成直角坐標到經緯度坐標的轉換,并結合“GIS一張圖”與計算邏輯智能確定最精準的地震峰值加速度與反應譜特征周期參數,最終自動生成完整的《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確定核準書》。
▲ 系統自動生成抗震設防要求確定告知承諾書
工作成效:用“機器審”代替“人工審”后,從落圖到審核出證全流程只需要5分鐘,實現即時辦理。截至目前,已有28個項目受益,平均每個項目節省評估時間1個月,累計節約評估資金約450余萬元。
創新成果?
青島市推行“市政公用報裝一件事”
主題服務
揭榜單位:青島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工作措施:青島市聚焦市政公用設施報裝信息共享不暢,相關審批服務事項多次申請、多頭審批、多趟跑腿等問題,創新市政公用報裝涉及的各類審批服務事項“一事全辦”,打破“多頭報裝”、逐項審批模式,實現一次申請、一次審批、聯合踏勘、一次辦結。
▲ “12+N合一”事項清單
一是實施市政公用報裝“12+N合一”。在供水、排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有線電視7個市政公用報裝事項和涉及的5個審批事項集成化辦理基礎上,增加信號燈遷移、路燈遷改等可能涉及的協調事項,形成市政公用服務“12+N合一”模式,打造了聯合報裝升級版。
二是完善工程審批系統功能。升級工程審批系統市政公用服務模塊,與22個業務系統互聯互通,通過“智能感知”功能自動篩選出市政公用報裝需求獲取項目,審批部門和專營單位及時掌握項目進展動態,提前籌劃管線接入位置和施工工期,并提醒建設單位審批和服務節點,為企業節省辦理時間,實現效率最大化。
▲ 市政公用服務事項全部納入系統管理
三是開展市政公用報裝“全生命周期”服務。項目完成規劃審批后,行政審批部門牽頭專營單位主動與建設單位溝通,完善項目周邊區域管網建設,為后續接入做好指導服務。工程施工前,各專營單位根據管線規劃、施工周期、現場條件等情況,聯合制定施工計劃,組織施工單位對紅線外配套工程實行同步開挖、安裝、回填。驗收通過后,按項目需求提供接入服務,實現供水、排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有線電視有序接入,并轉入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管理“一張網”。
工作成效:通過系統集成、同步施工,每個工程至少節省1個月時間,審批環節精簡20個,申請材料減少7項,每百米掘路費用可節省10余萬元。
創新成果?
濟寧市推行社會投資一般工業和房屋建筑類項目開工審批“一件事”
揭榜單位:濟寧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嘉祥縣行政審批服務局、金鄉縣行政審批服務局
工作舉措:濟寧市持續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大力實施“階段事項合并、審批流程精簡、幫辦服務優化”,創新打造社會投資一般工業和房屋建筑類項目開工審批“一件事”。
一是以“精簡合并”為主線,打造極簡審批流程。將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三個階段合并為“工程建設許可”一個階段,推出“極簡版”流程圖;將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從賦碼備案到施工許可11個事項合并辦理,制定《開工審批“一件事”事項材料清單》,實現全流程辦理;將開工前事項辦理結果整合為一張“開工綜合許可證”;并印制二維碼,加載從立項到施工許可相關審批信息,方便審批、監管部門可掃碼核驗。
▲ 開工綜合許可證
二是以“窗口前移”為重點,提供精準幫辦服務。設立投資項目幫辦代辦服務辦公室,組建市縣鎮園四級幫辦隊伍,建立重點事項、難點堵點問題督辦制度,確保在限定時間內辦理;圍繞企業群眾需求,主動提供政策咨詢、引導、幫辦代辦和流程優化等服務;強化“項目保障”舉措,定期調度項目進展情況,常態化開展“網格化”服務,梳理惠企政策121項,對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相關費用實行證費分離、告知承諾制,大幅減輕了企業開工負擔。
▲ 幫辦代辦下沉一線提供服務
三是以“網上運行”為抓手,實現全程在線審批。將工程建設全流程行政審批和涉及的評估評審等事項全部納入線上辦理,推行全程電子化辦理新模式,實現項目申請人從提出申請到辦結全過程可查詢、可追溯;發揮工程審批系統對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監管作用,實時監測項目手續辦理情況,進行審批節點控制,對異常情況及時督辦,對審批超時的采取“亮燈”預警提醒,實現審批與監管信息實時推送和無縫銜接,進一步提高監管效能。
工作成效:申請人只需要到一個窗口、填一張表單、交一套材料、走一個流程,即可實現全流程辦理,讓“開工那些事”變為“開工一件事”,審批時限由22個工作日壓減至6個。截至目前共有51個項目通過“一件事”模式辦理開工手續。創新做法被新華社刊發肯定,被山東省新聞聯播宣傳報道。
創新成果?
威海市推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標準化
揭榜單位:威海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主要舉措:威海市堅持問題導向,從企業角度出發,建立健全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的長效機制,制定了威海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標準化工作實施方案,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標準化。
▲ 編制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標準化工作實案
一是推行清單標準化。通過采取合并審批服務事項、轉變管理方式等措施,威海市主要審批服務事項個數由48項減少為25項,并且規范了工程建設項目主要審批服務事項名稱,制定全市統一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事項清單。
二是推行事項標準化。針對工程建設項目每個主要審批服務事項均出臺1個規范審批工作的文件及1個明確全市統一辦理標準的通知,編制全市統一的標準化手冊,包括事項要素標準化、申報標準化、審批標準化、結果標準化。
▲ 標準化實施前后申請材料對比
取得成效:提升項目辦理體驗感,改變了以往不同區域同一階段事項、表單、材料、辦事流程、審查標準等不一致的問題;提高項目申報便利度,企業群眾需要辦理的工程建設項目主要審批事項由48項減少為25個;申請表單填報要素總數由1536個減少為646個,累計減少890個,減少占比58%;申請材料總數由273個減少為189個,累計減少84個,減少占比31%;辦理時限總數由207個工作日減少為97個工作日,累計減少110個工作日,減少占比53%。
創新成果?
聊城市推行工程建設項目“測、驗、登”合一
揭榜單位:聊城市行政審批服務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工作措施:聊城市持續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制定“測驗登”合一辦理暫行實施方案,通過加強系統互聯互通,進一步優化辦理程序,實現了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多測合一、多驗合一、驗登合一”的協同辦理,提升了企業辦理便利度。
一是加強系統建設,實行一鏈化辦理。以聊城市工程審批系統為主干,聯通不動產登記系統、數字化圖紙全程監管系統、“多測合一”網上服務大廳等系統,通過關聯項目立項代碼直接調取項目前期資料、結果證照、竣工圖紙及測繪成果,實現了數據的有效共享使用。
▲ 實現工程審批系統與不動產登記等業務系統互聯互通
二是加強流程再造,推進標準化實施。統一測繪數據標準,將規劃核實、土地核驗、人防工程驗收及地下管線竣工檔案備案等測繪業務(含不動產實測繪)整合為一個“竣工登記測繪”事項。整合竣工驗收事項,將竣工驗收登記階段的事項整合為竣工驗收登記、房地產開發項目建設條件核驗兩個事項,按照并聯推進模式,行政審批部門牽頭實施聯合驗收,住建部門牽頭開展建設條件核驗,不動產登記部門負責辦理首次登記。
▲ 申請人同步取得竣工驗收與不動產登記成果
三是加強過程指導,實施精準化服務。將竣工驗收時的現場勘驗調整為施工過程的多次現場指導,在發放施工許可證書、規劃驗線、內部安裝、主體驗收4個節點,由審批、住建、自規、城管等部門結合驗收要求主動為企業提供上門服務,通過發放竣工驗收告知書、現場指導等措施,幫助企業把問題解決在聯合驗收前,提高驗收通過率。
工作成效:截至11月底,已組織33家測繪機構入駐聊城市“多測合一”網上服務大廳,測繪總用時平均縮短30-50%,測繪費用減少20%以上。驗收登記流程進一步簡化,與企業發生互動的辦理環節在原分步辦理的基礎上由9次降至4次(企業提出申報、牽頭部門主動發起現場勘驗、反饋整改意見、出具結果意見),申請材料由39份壓減至18份,項目聯合驗收一次性通過率提升到65%。
創新成果?
滕州市將結建防空地下室要求納入
建設用地規劃條件
揭榜單位:棗莊市滕州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工作措施:滕州市進一步優化結建人防工程審批流程,將人防設計要求納入建設用地規劃條件,實現人防事項全面融入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等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
一是制定方案理機制。出臺《關于人防審批事項融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的通知》,從簡化申請材料、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破解工作難題等方面,提出優化措施,建立協同推進機制,明確改革措施、部門職責、工作流程,促進改革措施落實落細。
▲印發《關于人防審批事項融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的通知》
二是納入條款明標準。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在出具《建設用地規劃條件》時,對位于城市規劃區內的建設用地,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要求”條款中,明確需按照不低于工程建設項目規劃批準的地面建筑物總面積7%的標準建設防空地下室(按規定不需要建設的除外),告知建設單位在編制規劃設計方案時,統籌防空地下室相關建設內容。
三是事項集成提效能。通過建設工程規劃類許可證核發(含工程規劃、鄉建、應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項目報建審批)、竣工驗收(含人防驗收備案、竣工驗收備案、檔案驗收、消防驗收或備案)“合并辦”,結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審批、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核發(含人防工程質量監督手續)“并聯辦”,實現人防審批事項融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
工作成效:理順了“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和“工程建設許可”階段的人防工程建設要求,確保建設單位拿地后即全面了解項目建設內容,有利于統籌建設時序和資金安排。截至目前,滕州市已出具《建設用地規劃條件》56件,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16件,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轉載自山東省住建廳,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